一、前言:
「過火」好像是一種人類共通的宗教儀式,在世界的許多角落,都有人持續不斷的在舉行這樣的儀式。在宗教學界中,"Fire-walking" 這個主題也一直有人在做研究。 而「過火」儀式在漢人的宗教世界裡也算歷史悠久,根據《道教大辭典》所言,靈寶淨明法派的道士,在建驅邪法事時,有行「通過火山」之儀。此法乃是於廣庭中,滿置薪炭,引火燃之,成為火埕,擬似崑崙火山,法師投之以符,搯之以訣,然後帶同道侶人等,赤足越過火焰,謂之「過火山」,亦曰過火埕,以為滅除邪妖也(李叔還 1979:597)。另外在
《中國正統道教大辭典(下冊)》解釋「過火」時說:乩童七天坐禁,隨即開始「過火」,表示乩童由凡人進入神人之境界,經過火之洗鍊、淨化,使他成為超凡的神人,可擔任神人之媒介。此文又言及:過火時,先燃燒兩百斤以上木炭,由法師將炭打平,念咒、吹鼓角、打法索、撒鹽米,然後,桌頭、乩童及抬神轎者先赤腳急速走過。過火是很危險的法術,稍一不慎,即有被燙傷的傷害。走向皆以北向南(楊逢時 1985:590)。而臺灣民間的過火儀式,卻一直少有人做系統的研究。[1] 想起以前家族長輩要參加「過火」前的那種緊張的心情,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在宜蘭地區有許多廟宇在神明誕辰時,都有或大或小規模的過火儀式。比如說冬山鄉的振安宮(民壯城三山國王廟、火燒城三山國王廟),其農曆八月二十八日、二月二十五日、七月二十五日,分別是大王、二王、三王的生日,在這幾天,振安宮的委員會都舉辦祝壽慶典,也有「過火」儀式。六、七年前由於木炭取得逐漸困難,所以改為「過金火」,每次約八千筆金紙,將近百餘頂神轎參加。而羅東鎮的福安宮,也在農曆二月二十二日、廣澤尊王生日的當天,舉行祝壽慶典,西安里的居民會來參加「過火」。員山鄉的玉雲宮在每年一月初九、玉皇上帝的誕辰日,舉行
千秋祭典時,也有舉辦過火儀式。同時,農曆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生日,玉雲宮迎請玉皇的大太子、二太子及開漳聖王去永鎮廟參加過火儀式;如果有時候沒有報名參加的話,也會組團去參觀。相對地,本廟在玉皇上帝誕辰日這一天舉行過火儀式時,也禮尚往來邀請開漳聖王聯誼會內的友廟來參加。另外,蘇澳鎮的周爺廟在農曆二月二十六日、周爺公生日,也有過火的儀式。當然,以宜蘭地區而言,應該是以五結鄉鎮安廟在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為古公三王舉行聖誕祭典時的過火儀式最為盛大,每年約有一萬三千斤火炭,一百多頂神轎參加,遠近前來參觀者不下數千、數萬人。據報導人張先生說,日治時代,這一天還特別加開臨時專車,以及火車末班車,以輸送大量的香客,可說是本縣一件盛大的宗教祭典。但是因為鎮安廟的過火儀式太大型,不易做田野觀察;且近年來此儀式已走向觀光化,而永鎮廟則堅持傳統的樸實作法,因此筆者選擇永鎮王公廟作為研究的對象。
最近這幾年,連續記錄了永鎮廟的過火盛典,看到火苗隨著抬轎壯漢們的雙腳起落,點點星火、四散橫飛,一旁圍觀的人潮見此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拍掌叫好,果真是人神交流的慶典高潮,景觀煞是壯烈!
二、開漳聖王與永鎮廟:
位於宜蘭縣壯圍鄉的永鎮村是個濱海的聚落,村民們的祖籍大多是福建漳州,而「開漳聖王」本是漳州人所崇奉的地方神明,也理所當然是永鎮村民祀奉的地方神明。「開漳聖王」即陳元光,又稱威惠聖王、聖王公、威烈侯、陳聖王、陳聖公、陳將軍、陳府將軍等(仇德哉 1979:93)。根據唐人歐陽詹所撰開彰聖王傳記中言︰「公諱元光,字廷炬,號龍湖行百五十三,光州固始(浮光山)縣人,生於顯慶二年(公元657年)二月十六日子時,狀帽魁梧,豐姿卓異,天頭地足,鳳眼龍髯 ... 身長七尺四寸三分,腰大圍四尺五寸三分。胸有文曰︰『輔世長民』是以聰明蓋於一時,事業垂於後世 ... 父卒代領其眾,任玉鈐衛翌府左郎將 ... 永淳九年,詔進嶺南行軍總管,進階正義大夫,嶺南舊識如故。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上疏,請建一州於泉潮之間,以控嶺表,乞注刺史以主其事。時宰相裴度、婁師德 ... 建議 ... 況元光父子相承久牧體茲土,蠻畏其威,民懷其德,如兼其職,並領州事,則事不煩而民不擾,萬全之策也。遂可其請,並給照身俾建漳州漳綏郡邑於綏羅地,仍世守刺史。」(《陳元光開漳史篇》頁7)由於陳元光上疏請建漳州,並任漳州刺史,率民開墾漳州一地,守護州地並與苗民周旋更因而殉職。傳記中言︰「時景雲二年辛亥(711)十一月五日午時前也,年五十五歲 ... 先天元年 ...,諡曰『忠毅文惠』。開元四年,遂愉李澳川有詔重修廟宇,並賜彤簫器皿及『盛德世祀之坊』六字以旌,而有司遂以民間捏儀之廟為官廟,而歲祀之」(《陳元光開漳史篇》頁8)。
據筆者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田野調查的結果,宜蘭縣開漳聖王廟計有二十八間,約佔全臺一半,數目甚為驚人;筆者以為本縣開漳聖王廟為全臺之冠的原因,除了由於開漳聖王特別眷顧宜蘭人之外,另一緣由是本縣為全臺漳州人最集中的地區。開漳聖王是開拓漳州的大功臣,因此漳州人十分崇敬他;而當漳州人在二百年前開拓蘭陽平原時,也遇到許多與當時陳聖王元光開拓漳州時相似的困難,所以自然而然特別熱切崇祀開漳聖王。[2]
宜蘭縣最早並且最具代表性的開漳聖王廟可能是壯圍鄉永鎮廟,根據永鎮廟自行出版的《永鎮廟沿革》記載,清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漳籍先民陳鎮民、陳福老等人渡海來臺開墾,隨身迎請漳州北部九龍里松州保高坡山(即小南山)的開漳聖王祖廟南山古寺的分香金身,以作為護佑的祖神。陳氏等人經由北海岸登陸,來到本村(舊地名為三塊厝,因為開墾初期,本地只有三間厝而取名),便在此開墾定居,於是結草廬安厝開漳聖王。
而本廟現任的主委游景壂老師的說法也與《永鎮廟沿革》的記載相類似。游老師說永鎮廟約有一百六十年以上歷史,相傳在一百六十年前,原籍漳州先民陳鎮民、陳福老等人渡海來臺開墾,隨行迎奉家鄉神明開漳聖王來到本地。當時,宜蘭河在本地附近有一大曲灣,所以船從竹安進入,駛到此曲灣,水流逐漸緩慢下來,商旅就在本地上岸休息。而陳鎮民、陳福老二兄弟在此開店,搭草寮仔磨粿做粿販賣,並將開漳聖王供奉在此。久而久之,大家慣稱本地為「粿寮仔庄」,因此本廟以前才會被稱為「粿寮仔王公廟」。[3]
如果從宜蘭的開發史來看,第一個漢人林漢生入墾宜蘭遇害,是在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漳人吳沙率眾大規模開闢宜蘭成功,是在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而本廟宣稱的建廟年代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卻早於上述二個漢人開蘭年代,因此所本廟宣稱的建廟年代,似乎值得懷疑。但是我們知道,漢人林漢生與吳沙等人士入墾宜蘭時走的都是陸路,而永鎮先民陳鎮民、陳福老等人渡海來宜開墾時是由海路登岸,況且早在林漢生與吳沙大規模入墾宜蘭之前即有零星的漢人在蘭陽平原討生活,這些人即是所謂的「番割」。吳沙入墾宜蘭時,就是藉助於這些「番割」才得以竟功。因此本廟所宣稱的兩百年歷史,則不無可能(參考 許淑娟1991:48)。
而林木枝所著《根--壯圍鄉古地名探討》的記載,則提供了一個沒有歷史爭論的來源說。他說永鎮廟的開基是有一天一位討海人網到一尊開漳聖王神像,便將祂供奉在粿寮仔。當時經常有牧童在附近放牛,由於牧童們貪玩,以四支木樁和草繩將牛圈圍住,便溜去遊玩。其中以過嶺來的牧童最聰明,祈求王公庇佑牛隻,至晚不曾走失;而永鎮、社頭來的牧童,傍晚遊玩回來後,經常發現牛隻走失了,到處找牛,後來,他們也仿照過嶺的牧童,向王公祈求庇佑,果然牛隻不再走失。由於王公顯靈,村人聞訊聚資重建較大廟宇,加以供奉。
本廟建廟後,經過九年,陳姓墾民過世,廟宇產權交由隨後而至的墾民林朴直接管;此後,林氏歷經九代為本廟管理人,然而現在本廟逐漸發展成為鄰近村里的公共祭祀中心。[4]
永鎮廟祭祀範圍跨越三鄉鎮,共十一個村里;據許淑娟《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研究,本廟的祭祀範圍跨越頭城鎮、壯圍鄉、礁溪鄉三鄉鎮,計有:三抱竹、大塭、塭底、大福、車路頭、茅埔、踏踏、土圍、新發、抵美、五間、古亭笨、三塊厝、功勞、十三股、過嶺、壯六、公館、壯五、美福、新興、部後、霧罕、南興等二十餘庄。由於本區屬於平埔族人居住區,又是低窪地,漢人早期的開墾路線,有意避開此地;直至移民大量遷入,才開始往本區拓展。由於墾民之間,入墾前並沒有共同組織,而進入本地後,形成散居聚
落型態。一方面,由於本區為散居型態,聯絡較不易,加上本區水患頻仍,造成居民遷徙頻繁,合作關係不易固定。因此社區意識薄弱,出資共奉神明的意願也相對薄弱,反而出現以個人為單位,前往本區最早也頗負盛名的永鎮廟祭祀的現象。總之,本區居民在信仰需求的心理下,逐漸一一認同本區最早的主祀神,將拓墾順利的成果歸諸於王公庇佑。因而在本開漳聖王名下,信徒能廣佈四圍堡、民壯圍堡。光復後,祭祀範圍內的村里,有的由於無法湊足五十個人手,不克前往本廟參加慶典,因此,該村里長提議退出本祭祀組織;有的則因為彼此鬧意見不合,所以也退出。目前,其祭祀範圍之十一個村里計有:壯圍鄉永鎮村、忠孝村、過嶺村、新社村、復興村、美城村、古亭村七村;礁溪鄉匏崙村、龍潭村、時潮村三村;頭城鎮竹安里一里(參見 許淑娟 1991:46-8;130)。逢年農曆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聖誕這一天,永鎮廟便迎接上述這十一個鄰近鄉鎮村里回來永鎮廟慶祝,並參加過火儀式,共同慶賀開漳聖王誕辰,如此迎神賽會熱鬧的景象便可見一斑了![5]
三、永鎮廟過火儀式:
每年的農曆二月,是台灣的雨季,在蘭陽平原,更是春雨棉棉不斷。但是雖然下雨,在二月十五日當天的中午時分,由永鎮廟分身或分香出去的開漳聖王神像,都趕回祖廟--壯圍鄉的永鎮廟團聚,好像兒女回鄉一同歡慶父母的誕辰一般。人群由四面八方簇擁而來,使得一向寧靜的濱海小村,剎時熱鬧起來。廟埕右方巍然矗立一座「黑色金字塔」,其尖峰有丈餘高,那便是永鎮廟過火儀式中著名的「火炭山」,這「火炭山」是由百多袋的木炭堆積起來的。永鎮廟過火的火炭,每年都是由礁溪鄉匏崙村保安廟、及龍潭村漳福廟、永興廟三寺間廟提供的。至於為什麼火炭是由此三寺間廟提供的呢?筆者採錄到兩種說法:一、據匏崙村、龍潭村的人說,相傳往昔,山上「生番」很多,沒有人敢去山上燒火炭,只有他們這兩村的人敢去,所以每年就由他們提供炭火。二、據永鎮廟裡的人說,相傳,這三間廟曾經受到本廟主神開漳聖王特別的恩澤,所以為了感念祂,每年主動供應過火的火炭,以叩謝神恩。由於這三間廟貢獻火炭,所以他們擁有過火次序的優先權,每年固定排在主廟永鎮廟的後面,分別為第二、三、四,不必跟著其它廟宇抽籤決定過火順序。[6]
「起火盆」是過火儀式的第一步驟,這幾年都是由永鎮廟主任委員游景壂率領轄區十一個村里所選出的管理委員們,向天跪拜,並讀疏文,稟告玉皇上帝,本廟將於午後舉行過火儀式,並祈求玉皇保佑此次過火儀式進行順利,過火者大家平安。之後,便舉行起火盆儀式,他走到右邊的火炭堆,點燃上奏給玉皇的疏文、金紙,然後,以燃火的疏文、金紙引燃鋪在炭堆上的稻草,一時火燄衝天,火炭通紅;正式開啟過火的序幕。
照顧炭火的人,將運到的炭,一袋一袋打開、倒出,打散堆積起來,以巨型風扇的風力將炭燒至通紅完全之外,還必需一層一層的翻攪;人群圍繞著燃燒的火炭堆,越聚越多,儀式的嚴肅氣氛也開始凝聚起來。大家面對眼前即將完全通紅的火炭堆,恐懼之情油然而生,繪聲繪影地談論以往恐怖的經驗。據說,永鎮廟的過火常有人受傷;由於扛轎者「過炭火山」時,必須由低而爬高,到達頂點後,又由高而走低,重心經常轉換,一不平衡時,雙腳極容易踩陷,或甚至全身仆倒;有人甚而補充說,前幾年,有一個過火者已經走過了炭山,突然間火從他的腳後跟竄上來,迅速著火,傳說是由於他身體不乾淨,這是嚴重禁忌,騙不了神明。
下午一點多,在社區活動中心,所有參與過火的人開始進行抽籤,以便排定過火的次序。以一九九四為例,輪值主辦過火者為壯圍鄉新社村,負責鑼鼓、舉令旗以及抬「老大王」(開漳聖王)、張趙胡、狄梁公三尊神明的輦轎。這年登記過火的神轎,共有五十七頂,除了十一個轄區內的分廟及本縣的開漳聖王廟團友廟,還有慕名而來自基隆、花蓮、臺北等地的開漳聖王廟齊來參加盛會;此外,還有客神,計有觀音佛祖、天上聖母、關聖帝君、中壇元帥、瑤池金母等眾神明。此時永鎮廟的兩旁聚滿了紅色的彩旗、鑼鼓(子弟團),看熱鬧的民眾也漸漸雲集,霎時間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
近二時許,永鎮廟鳴炮擊鼓,自神龕中將--老大王(開漳聖王)、狄梁公、張趙胡三尊開基神像請上三乘輦轎,然後由扛轎者在大殿中向鎮殿的開漳聖王,行三進三退大禮後,衝出大殿,在廣場上繞行三圈,慢慢搖晃,等待「發輦」(發童)。這是過火儀式前的「暖身」,由此刻開始逐漸發輦,讓神明的威靈充分展現,蓄勢至正式過火的的那一刻,神明的威靈也彰顯到最高點。值得注意的是,扛神明轎的人並不是乩童,而是由各村子弟擔任;每一座神轎以前杆一人,後杆一人扛著,因此前後兩人就一上一下,一起一落,一波波的起伏舞動著;發輦的神轎,非常難控制,扛神明者幾乎無法駕馭神轎了!只好換另一組人來扛,而且共要換好幾組。[7]
發輦的神轎旁,站著司鑼的人,一邊敲鑼,一邊報告時辰,提醒大家注意迎請鎮殿開漳聖王老聖祖出殿的時刻就要到了。未料,鑼聲愈大,神轎的舞動愈猛烈,人聲嘩然,抬「老大王」的輦轎已發輦到不可抑制,竟衝到廟右側金爐後方的一張八仙桌前,聲稱要朱砂筆開始畫保身符,後來經過負責儀式進行的陳副主任委員協調之後,決定援照傳統作法,二點正,才要開始畫保身符,並且馬上換人扛已發輦的「老大王」輦轎,才逐漸恢復秩序。
二點正,開始畫保身符。由發輦的「老大王」神轎出符,祂不斷地抖動,一直以轎棍撞擊祭桌,並且拿著筆墨,動作迅速地在一張張攤平的金紙上畫符,所畫的符文極簡單,大多是簡易的兩、三筆勾線,今年總共畫了四百多張符備用。畫好的符,立刻分發給每一個參加過火的人,過火者將這保身符佩帶於身,可保過火平安。
三點正,永鎮廟再度鐘鼓齊鳴,鞭炮大作,隨即迎請鎮殿的開漳聖王大神像,此時發輦後的三乘老大王、狄梁公、張趙胡的神轎,由扛轎者抬著,自側門直衝而上廟的大殿,向鎮殿的開漳聖王行過三進三退大禮後,便從側門衝出大殿;鎮殿的開漳聖王由爐主及新社村代表,自神龕中迎出,安置在預先停放在廟殿正門外的大轎中,扛轎者將大轎抬至廟前廣場,面對永鎮廟行三進三退大禮後,抬至一旁休息。距離三點半開始進行過火,只剩半小時;此時炭山已熾紅焰焰,火勢驚人,人群開始騷動。三點半,永鎮廟請來的紅頭道士蘇錦清,開始進行除火煞及灑鹽米符的儀式。他首先向擺有蛇頭鞭及雞蛋的香爐祭拜,然後左手持錫號,長吹數聲,向天庭報告過火的儀式就要開始;右手執蛇頭鞭,腳踏罡步,繞著通紅的火堆,不停地向地下抽打,口中唸著咒語,邀請天上眾神助陣,幫助驅除妖魔鬼怪。接著,捧著一小碗,內盛清水少許,含於口中,向空中噴灑。之後,道士伸手從預備好的米籮中,抓起一把鹽,一握一握的對著炭堆四周投撒,鹽米一撒,隨即發出「嗶嗶嚗嚗」的聲響,而此時的炭火山已不如先前來得熾紅,反倒轉變為黑色。待紅頭法師進行的儀式結束後,負責照顧炭火山的人,便開始陸續灑鹽,當整把鹽灑下去的時候,熱騰騰的火氣被湮滅,發出「嘶嘶...」殺氣騰騰的聲音,令人毛骨悚然,儀式氣氛開始緊繃,人群跟著竄動,到處爭先佔領觀看過火的最佳位置。今年備置了好幾十袋的鹽,據說,灑鹽之後,火氣才不會上揚,是一種保護的措施。
眾人期待的過火於是正式登場。首先,所有參加過火的神轎繞著王公廟前廟後並紅焰的炭火山,連續三圈後,先導的烏令旗大大一展,率先爬上了火炭山;接著,是扛抬開漳聖王老大王以及狄梁公、張趙胡等三乘神轎的弟子,他們齊聲大喝「過!」,赤足踩踏在火炭山上而安全通過,眾人也在頃刻間屏息,隨即拍手慶幸無人有所閃失。其它來參加盛典的神明轎,或由烏令旗(黑色神旗)導引,或由嚮鑼者引導,也一一踏上炎炎的火山。小神轎依著編號順序通過火堆;轎夫們光赤的足裸,陷入沒踝的火堆,有的順利走過,有的慌張蹦跳,而人潮的情緒隨著過火者的姿態律動著,有時讚歎,有時惋惜;這一場同心同慶的神誕祭典,在過火隊伍連續三圈的踩踏之後,鑼聲一息,正式圓滿結束。
儀式結束後,村人有的手持布袋或杯、碗,滿是欣喜的圍湧在火堆前,挑揀熱炭;詢問之下,原來是要帶回家,放在水壺中煮沸來喝或安置在家中的爐灶,以保闔家平安。小村莊的熱鬧未因過火的結束而告消聲,人潮持續喧騰著,傳出張羅遠方親友入座同樂的吆喝聲及陣陣香味;小孩仍圍在炭堆前,比手畫腳的說著剛剛跳過火的片段;整個村莊完全沐浴在神誕的氣氛之中。
四、結語:
火在民間的宗教體系裡,具有無比的靈力,從祭儀上的用火現象來看,小至香火、燭火、燈火,大至爐火、炭火莫不具備相當的威力。正如我們在第一段就提起的,在宜蘭地區有許多廟宇在神明誕辰時,都有或大或小規模的過火儀式,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許多廟宇紛紛改為用一般紙錢平鋪在地上,較無危險性的「過金火」,也就是說已經紛紛放棄過火炭的傳統。即使有保留過火炭的,也只是將燒紅的火炭平舖成長約四、五公尺,寬約一、二公尺,厚約二、三十公分的「火炭路」,以降低其危險性。像永鎮廟這樣堅持傳統,將燒紅的火炭堆積成高約一、五公尺,寬約一、二公尺,長約二公尺的「火炭山」的廟宇已經少有了。[8]
一、兩百年來永鎮廟的「過炭火山」不知燒傷、甚至燒死了多少年輕人,[9]但是大家還是堅信只要參加過火者嚴格遵守:一、過火前一個月,家中不曾辦喪事,或在外不曾看過死人;二、過火前一個月,不可進入產房;三、過火前三日,不可行房事;四、過火前必須齋戒三日;五、當日儀式前沐浴淨身,換上新的或是乾淨的衣服等淨身規定,必能平安無事三次通過熾熱的火炭山。
參 考 書 目:
福建省樟浦縣威惠廟 (提供) n.d. 《開漳聖王陳元光開漳史篇》。(臺北︰財團法人新店市太平宮)
李清蓮 1979 <跳過火-回憶五十多年前,參加過嶺仔王公跳過火> , 《蘭陽雜誌》第20期(台北:蘭陽雜誌)頁119~128
李叔還 1979 《道教大辭典》(台北:巨流圖書)
林木枝(主講) 吳錦城(記錄)1984 《根--壯圍鄉古地名探討》,壯圍國中舉辦的壯圍鄉鄉土研習活動演講稿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89《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
仇德哉 1979 《臺灣廟神傳》。雲林︰作者自行刊印
宋龍飛 1985 <過火-人神交流的極點> , 《民俗藝術探源(上冊)》, 頁209~222
許淑娟 1991 《蘭陽平原祭祀圈的空間組織》, 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楊逢時 1985 《中國道教大辭典》, (台北:逸群圖書)
Anthony, Anne. 1954. "The Anastenaria, Thracian firewalking festival" Athens.
Armstrong, Lucile. 1970. "Fire-Walking at San Pecho Manrique, Spain." Folklore 81:198-214.
Brewster, Paul. 1977. "The Strange Practice of Firewalking." Expedition 19, no. 3:43-47.
Christodoulou, Stavroula P. 1978. Continuity and Change among the Anastenaria, A Firewalking Cult in Northern Greece. Ph.D.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Microfilms.
Dabbatucci, Dario. 1987. "Ordeal" Trnaslated from Italian by Miriam Fried.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itor in chief Mircea Eliade, New York: MacMillam.
Danforth, Loring M., 1989. Firewalking and Religious Healing: the Anastenaria of Greece and the American Firewalking Move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nnett, Michael R. 1985. "Firewalking: Reality or Illusion". The Skeptical Inquirer 10, no. 1:36-40.
Hopkins, E. Washburn. 1913. "Fire-Walking." In The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ed. James Hastings. Vol. 6, 30-31.
Ingalls, Albert G. 1939. "Fire-Walking", Scientific American 160:135-38, 173-78.
Leiking, Bernard J., and William J. McCarthy. 1985. "An Investigation of Firewalking". The Skeptical Inquirer 10, no. 1:23-24.
Manus, Willard 1978. "The Fire Dancers." The Athenian. May, 22-25.
McCarthy, William J., and Bernard J. Leikind. 1986. "Walking on Fire: Feat of Mind." Psychology Today. February, P.10.
Obeyesekere, Gananath. 1978. "The Fire-walkers of Kataragama: The Rise of Bhakti Religiosity in Buddhist Sri Lank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7, no. 3:457-76.
[1] 據筆者所知,臺灣的過火儀式,只有李清蓮(1979)宋龍飛 (1985)兩位做過專文討論,而且都是幾十年前的記錄。
[2] 有關宜蘭地區的開漳聖王廟宇詳細資料,請參見前章。
[3] 本廟珍存一只大明宣德年製的仙爐,和刻有「粿寮仔王公廟」的石製香爐。此外,還有清代古物「作粿」的用具石磨和打米的石打臼。據現任主委游景壂說,此石磨和石打臼,即為昔時本地二位老人賣粿店的遺物,它們是當時做粿時所用的器具,經過評鑑證明是在中國製造的。
[4] 從上述的三段資料來看,永鎮廟可以說是本縣開漳聖王的開基廟;不過,據一位將近八十歲的游老先生說,現位於宜蘭市的靈惠廟俗稱「聖祖」的開漳聖王才是蘭陽平原的開基廟,比壯圍鄉永鎮廟還早。五十年前,靈惠廟還有舉行「過火」儀式,永鎮廟也挑火炭來本廟參加,但是靈惠廟從來不參加永鎮廟的過火,因為那裡有元祖去參加子廟所舉辦的祭典!不過,元祖去和眾子廟聯誼,無傷大雅,因此本廟也加入由永鎮廟創辦的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
[5] 臺灣民間對開漳聖王的誕辰日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以農曆二月十六日為聖誕-日(追雲燕 1984:86;窪德忠 1992:103);有的則說是二月十五-日(鈴木清一郎 1989:481;朱元壽 1975:107)。
[6] 但是據李清蓮(1979)於<跳過火>一文中指出,此廟每年所需的木炭,乃平日由信徒捐贈積聚,日積月累,待跳過火時拿來使用,或由前來參加盛會等廟宇贈送,捐木炭等於捐緣金;此一說法經筆者求證,證實過火之木炭實為匏崙村保安廟、及龍潭村漳福廟、永興廟三寺間廟提供,而李清蓮的說法不知是根據什麼。
[7] 李蓮清在<跳過火>一文中說有幾十輛「輦轎」同時發輦(1979:123),但就筆者所見一九九二年~一九九四年的過火並無此情形。
[8] 我們所見道士替人送煞、收魂之後,都焚燒金紙,並令當事人跨過其上,也稱為「過金火」。
[9] 永鎮廟的人宣稱,自創廟以來,就有過火儀式,而許多壯圍鄉的長者也都說自從他們有記憶以來,永鎮王公廟就有過火了。